bet365客服电话多少,淮安市文联,淮安市文艺联合
  内容
春在溪头荠菜花 ——淮安民间工艺断想

一、工匠精神

    民间工艺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劳动人民的创造.。民间工艺往往能体现出一种劳动人民的特别的智慧与美感,其中巧夺天工的工匠精神就是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之一。

1.季云华与他的刻瓷艺术

 
 

爱因思坦(刻瓷)

    面对着这些瓷盘,你能相信瓷盘上栩栩如生的图画,是人用手借刀刻出来的吗?这些刻瓷艺术的作者就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季云华。

    季云华已经年过花甲了,是一位民间刻瓷艺术家,因为他在刻瓷艺术上的精深造诣,他的作品曾获江苏省民间艺术的迎春花奖,并荣获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瓷器甚至曾是中国的代称。早在明末清初,就有画家和艺人,在陶瓷器制品的釉面上以硬质钢为刀具作过一些瓷刻的尝试,如通过一些线条(单线条)在陶瓷器制品上刻画一些花草和人物,以增加陶瓷器制品的美。清乾隆年间,皇宫内设置了 “造办处”,刻瓷工艺也因此精致起来,成为我国民间的一种独立的艺术。光绪年间,我国还出现过华法(字约三)及其弟子朱友麟、陈智尧等刻瓷艺术的大家。近代以来,由于社会动荡,刻瓷艺术让人有后继无人之叹。改革开放以后,刻瓷艺术家解放思想,刻瓷刀具不断改革,表现手法不断更新,刻瓷艺术又重获新生。

    季云华的刻瓷艺术是家传的。少年时,他就从他的伯父建喜公研学祖传的瓷刻艺术,后来经过几十年地不断实践探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独到的艺术风格,成为了淮安市的第一位省工艺美术大师。

 

沉思中的周恩来(刻瓷)

    作为一种民间工艺美术的种类,刻瓷艺术是绘画与雕刻高度统一产物,它要求艺人用金属、钻石制的刀具,在各种瓷质釉面上塑造形象,表现生活,故而有“瓷上锦绣”或“陶瓷上绣花”之称。而多年的艺术实践,已经使季云华在刻瓷艺术上能得以应手,别开生面。

    季云华的刻瓷艺术的题材相当广泛。早期以花鸟俱多,形象生动,富有意境;后来他在更复杂的人物上又下功夫,并有重要突破。他的人物往往形神毕俏,生动传神,而且艺术表现的手法也很丰富。如他获首届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博览会金奖并入围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沉思中的周恩来》,就以影雕(借着雕出的黑白光影来呈现形象)的手法,来塑造人物,不但人物造型生动,而且借着影雕造出的高贵冷色调,很好地突出了晚年周恩来所处的特殊环境与他坚毅的性格,看后使人难以忘怀。再如,他具有明显突破性的彩雕《邱心如》,在100X80米的大瓷板上刻画出清代女作家邱心如的生动形象。邱心如的婚姻生活是不幸的,但她却在艰难困苦中,坚持创作长篇评弹《笔生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女性作家。季云华充分利用瓷刻艺术彩雕的特点,把邱心如的动人形象放在富有时代特征的清式民居的背景之中,背景淡而人物显,从而突出了邱心如这位清代才女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再加上瓷板固有光亮的特点,以及选用瓷板面积的巨大,邱心如的形象被作者处理得光彩而动人,这样的作品对欣赏者来说,显然是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与艺术感染力的,这一作品也很好地体现出季云华这位瓷刻艺术家的大师风范。

    人们常说,艺术技巧的最高境界是无法之法的无技巧境界。在坚硬的瓷质釉面上用刀具塑造形象,这非能工巧匠所不能为。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使季云华对刻瓷的各种技法、表现手法烂熟于心,并得心应手,并时有创新,所以当人们在欣赏他的刻瓷作品时都难以相信,眼前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传神的艺术意境竟是用双手借着刀具,锤子在坚硬的瓷质釉面上划、镂、凿出来的,人们不得不赞赏季云华这位工艺美术大师的精湛的手工技艺,赞赏他的巧夺天工的工匠精神。

2.华禹谟与他的撕纸画

    色彩绚烂的《牧归图》,你能猜出是怎么样“画”出来的吗?

    说出来一定会有好多人不相信,它竟是一位民间老艺术家用手撕纸撕出来的,这也就是说它不是用笔画出来的,而是直接用手撕不同彩色的纸,然后把它们粘贴在一起,而“画”出来的。这位老艺术家就是年过80的华禹谟先生,这种“画”在民间被称为撕纸画。

    撕纸画起源的时间并不算太长,它比民间的剪纸要晚出多了。据说,清代大画家高其佩,一次应邀参加友人的寿宴,席间突发奇想,兴致所致,用一张大红酒金纸,随手撕出个大寿字来,装裱成中堂悬挂,令众人拍手叫绝。其撕纸寿字古拙天然,有巧中带拙,拙中见巧的韵味,有笔墨所难以达到的效果。这就是撕纸画的来源。长期以来,撕纸画一直被人们不屑一顾,视作是民间的雕虫小技。但是,民间仍有人痴迷于撕纸画,并不断探求创新,特别是在纸张的品种与色泽更为丰富的现代,民间撕纸艺术家似乎有了更为广阔的创作天地。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撕纸艺术渐为人知,在有些地方,民间撕纸艺术还被国家有关部门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保护与重视。撕纸艺术也因其特色渐为人们喜爱。

    华禹谟已80岁了,是江苏省扬州市人,长期在淮安市工作,退休后也住在淮安市。他是一位杰出的撕纸艺术的大师。他对撕纸画情有独钟,先后在扬州与淮安等地办过个人撕纸画展,在淮安市或外省市的各类活动中获过多次金奖、优秀奖、佳作奖、二、三等奖等,2014年3月还获得“江苏省第五批特色文化标兵”称号。

    华禹谟对撕纸艺术有自己的探索。他把纸上所构思的图形撕空,留取外线称为“阴撕” (如同刻章治印中的阴文,凹下去的刀法又称白文):把整张纸实撕,线条可用撕成的毛边称为“阳撕” (如治印中的阳文,凸出来的刀法,又称朱文): 把撕出线条,其余部分全部撕空,称作是“镂空撕”: 把一张杂色纸的画面,另构图形,不拼不接,一气呵成,称为“巧取整撕” :把原有料纸,仅须撕一部分,必须再从其它料纸上选取适合部分再拼接上去,作成一幅完整图形,称作“巧取拼接撕” : 把如同治印中的朱文白文同在一方章料中的撕法,称作“阴阳混合撕” :把取各种色块碎料纸并接凑、套色成图形,称作“乱点花杂色撕”。华禹谟认为,如果熟炼地掌握以上艺术手法,撕纸画可以比作画更自由、更方便,而且不用刀剪笔墨,就可以一气呵成,一次成功,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就可完成一幅作品。以上可以说是撕纸画艺术的“技法”,比起艺术技法,华禹谟更重视艺术创造。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华禹谟可以说对撕纸画的艺术创作有了自己系统的感悟:他认为,艺术构思则是撕纸画的“灵魂”。撕纸画的艺术构思是一个开动脑筋的过程,往往比撕一幅作品的时间还要长,它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只有在平时多观察生活、观察自然,多向其它种类的艺术学习,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在创作时才能有艺术灵感。他还认为,“构思作品时不打底稿,只打腹稿,只重神似,不苛求形真。似圆非圆,似方非方,曲中求真,顺其自然。章法和布局上不求对称。也要留出命题撕字的部分。再创作几句诗填词,不咬文嚼字,要通俗易懂,顺口溜、打油诗均可,均是有感而发。有意的,也有贬意讽刺的。”

    观看华禹谋的撕纸艺术的创作,人们会惊异地发现,撕纸艺术“操作”起来竟那么“简单”:除一张白色块或其它色块的底板纸外,就只有大量料纸以及一瓶浆糊,根本就不需要其它什么工具了。当艺术品家把料纸撕成自己心想的纸形,并依照心中的构思把它们贴在底纸上时,一幅栩栩如生的撕纸画就创作成功了。

    艺无止境。华禹谟虽然早就成名,但在撕纸画艺术的探索上却从没止步。他近来创作了一批新的撕纸画艺术作品,从这些作品看,他的艺术境界更为成熟,他的艺术风格也更为鲜明。下面,不妨通过他的两幅近作来看一下他艺术创作的新进展。

    先看《泉》。《泉》运用的是纯黑纸,主要靠阴撕构成形象,《泉》可以说,巧妙地用黑白的对比,表现出了人体的洁白,把纸色与撕味给充分地表现出来了。华禹谟《泉》的构思似乎在戏仿法国大画家安格尔的著名油画《泉》,但它们一简朴,一细致,一写意,一写实,一民间,一宫廷,……这样一加以联想会给欣赏这幅撕纸画的人以一种很多有趣的审美对照与想象。

    与黑白对比的《泉》相比,表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西天取经图》则显得“纸色绚丽”,可以说这幅作品在对纸色的运用上是一个突破。或许,当人们意识到唐僧师徒的形象是用纸撕出来的时候,一定会被艺术家在运用纸色上的功夫而叹服——这里不说这师行四人形象上用色的巧妙细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间唐僧骑的那匹马——不是原故事中的白色,而是浅灰色,这一艺术选择使全画的色调为之一变、一亮,充分地显示出了艺术家在用纸色方面的独具匠心。这幅作品在题跋上也很有讲究,“西天取经图”四个字用色巧妙,字形拙中见巧,作品下部的题诗也很有趣:“西天路,实难行,师徒四人历艰辛,仰仗佛力降妖魔,为渡众生去取经。”题诗的造型形态平衡并丰富了画的构图,而诗意则丰富了画的意境,这无疑是撕纸画的一幅杰作。

    通过对以上作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华禹谟的撕纸画艺术近来又上了一个新的境界。这些作品充分地显示出了撕纸艺术所独有的艺术魅力,纸“色”神妙,撕“味”浓郁,“巧”中藏“拙”,“拙”中见“巧”,并形成了华禹谋撕纸艺术独有的简略、夸张与写意的艺术风格。

    华禹谟与他的撕纸画给人最大的感动,或许,还是民间艺术家那种巧夺天工的工匠精神。

3.徐迎成与他的烙画艺术

    外出旅游,人们常会在买旅游产品的小商店中看到胡芦上面烙着图画,那是比较传统,也是比较一般的烙画。烙画,也叫烙花,烫花,是中国民间工艺的一种,它是用烧红的铁钎在一些材料上烫出图案来,它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诸如在扇骨、木梳、葵扇、木制家具上烫出各种人物,花卉等图案,也都属于烙画。烙画的出现一是反映了人们想美化日常生活的愿望,一是反映了民间艺人的聪明智慧。我们也必须实事求是地说,作为民间传统艺术的烙画,一般艺术爱好者还是不太瞧得起的。但是,你如果看到了江苏工艺美术大师徐迎成的烙画作品,你一定会惊叹,烙画作品还那么地具有艺术表现力,还那么地美呀!,你不能不赞叹这位工艺美术大师的绝技。

    徐迎成1958年生于江苏淮安,号“俗神”。13岁随父习画,后随民间烙画师张瑞云先生学习烙画,曾在北京创办“俗神烙画坊”,作品多次见于报纸和杂志,并被中央七台与九台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和介绍。同时作品受到了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友人的好评和收藏。他曾应邀为日本人作过浮世绘百图烙画,受到了日本友人的赞赏和重视。他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乡土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并任《民俗文化》艺术编辑,淮安市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2016年,他还荣获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传统的烙画相对说来是比较“俗”的,但徐迎成的烙画却具有一种“由俗趋雅”的创新特点。比如他的木板烙画《村庄正是成熟时》,让人感到我们面对的不像是一幅传统烙画,而是似油画而非油画。它们构思精巧,截取了一个盛唐了山村的动人小景,色彩绚烂,并富有意境,显示出了徐迎成在烙画艺术上的独到探求。当然,烙画就是烙画,徐迎成在他的创新中,始终强调,烙画是用烙铁在烙出来的,所以,在这幅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品中,烙画艺术的“火气”末减,“烙味”仍浓,似油画又不完全像油画。作为烙画艺术家,徐迎成的这一创新显然是值得人们肯定的。

    徐迎成在烙画艺术上创新,还表现在他对各种新的烙画工具与材料的的大胆使用上,就如俗话所说“艺高人胆大”。近年来,徐迎成竟然在薄如丝绸的宣纸上用烙铁烙起彩色的画,真让人感受到不可思议,这也体现出了民间工艺美术在工艺或技艺上巧夺天工的固有特点。徐迎成的宣纸烙画经过反复摸索,终于获得了成功。请看下面这幅《家园》。这幅烙画构图精巧,用一种宁静美好的情境来象征人类的家园,作品造型生动、表现手法细致,色彩绚丽而又淡雅,层次明暗表现得十分细腻,整个作品意境优美纯净,富有象征意味,而且似国画而非国画,非国画而似国画,仍然“火气”明显,“烙味”浓郁,真可谓巧夺天工,让人不敢想象是这是用烙铁在宣纸上“烙”出来的画。与此前他的作品相比,他的宣纸烙铁画显然又为传统烙画开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家园(宣纸烙画)

    传统的民间工艺需要保护,但有些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发展有时是更好的保护。徐迎成对此是有着自己的思考的:“从烙画的发展看,它实际上早已超出了工艺美术的范畴。其一,在它的多重性的操作方法,它的不同工具的使用,以及后来的作品模式的多样性,使它已具备了纯美术的特点。其二,它已不再是日用品上附着的艺术而是有它的表现形式的单一性。其三,它不再是姐妹艺术的翻版,而有着自己独立创造的带有个体特色的首创功能。”徐迎成还说:“烙画也分工笔画,写意画,淡彩,重彩,我们在欣赏时还是要了解它是‘火’的艺术,‘火’才是它不同于其它画种的重要因素。”上而的话说得多好呀!徐迎成可以说是一个有思考、有追求的民间工艺术美术大师。是的,烙画还是烙画,我们从上面对徐迎成作品的简略分析中,不难看出,他的烙画作品中“火气”仍然明显,“烙味”仍然浓郁,但是艺术境界却又突破了传统的烙画。因此,我们可以说,徐迎成用他的艺术创作,把传统烙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生活艺术

    博里镇地处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东南,这个镇子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也是苏北新近崛起的明星乡镇。博里镇被认为有四大特色,其中之一就是博里农民画,这里是著名的中国农民画之乡。

中国农民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以农民、牧民、渔民为创作主体的业余作者,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自己制作和自我欣赏的绘画作品。中国农民画不但是传统民间绘画的延续和发展,而且与中国社会的进程紧密相关,因而它也被称为现代民间绘画。

    博里农民画与中国菜它地方的农民画一样,产生于1958年的大跃起那个特殊的年代。当时,为了宣传大跃起,在意识形态的鼓动下,农民在墙壁上作画与写诗,这就是新民歌与农民画的兴起。原始艺术的夸张浪漫、民间艺术的朴拙自由与乌托邦理想创造性地被融汇在一起,博里农民画的基本特征与感人力量大体上显示出来了。可以说,博里农民画与其它地方的农民画一样,既有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创造性继承,更有结合着新的时代的审美创造。在那之后,博里的农民画家代不乏人,创作不断。

    潘宇是现在博里的农民画的领军人物。潘宇1963年出生于江苏淮安,1978年开始参加农民画的创作,现为淮安市淮安区博里镇文化站长,是副研究馆员、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淮安区政协常委。潘宇的作品多次到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挪威、瑞典、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和交流。他的作品还曾蝉联江苏省农民美术书法大赛连续六届一等奖;三次获全国大赛金奖;获银奖、铜奖、优秀奖达四十余次。多幅作品被省级以上美术馆收藏、报刊发表等。作品《芦荡秋色》、《月是故乡明》、《如歌时节》等曾被国家邮政总局印制新年贺卡在全国发行;2014年5月作品《晨韵》在联合国总部展出。2004年 ,他还荣获“江苏省文化艺术之星”;2007年,荣获“全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家” ;2012年荣获“全国十佳农民画家”的称号。

    长期以来,博里的农民画家们一直坚持用画笔来描绘自己的生活与表达自己的理想。特别是近20多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博里农民画发展得很快,农民画家们已经创作出了近万幅优秀的绘画作品。1200多幅先后参加了国内绘画展览和国际绘画交流。其中800余幅参加省级以上展览或被发表、收藏。842幅在美国、日本、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展出。其中《农民小世界》、《冬季农运会》、《苏北豆腐香》等荣获全国大奖,金奖银奖。博里农民画还曾被国家当作礼品送给日本、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1991年5月,文化部曾命名这里为“中国民间绘画画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博里地处苏北大平的腹部,这里河网纵横,水网交错,这里的风土人情对博里的农民画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创作中有多种表现。博里农民画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审美特征,这些特征与中国农民画的审美特征基本是一致的,但在具体作品中也有着自己的独到的表现。

打冻鱼(鲍殿顺)

    首先、艺术形象的充实之美。农民画的形象一般都是很丰满的,整个画幅甚至给人以琳琅满目的感觉。博里农民画同样具有着这样一种充实之美。农民画家创造的形象多为象征性的感性形象,它们往往会借此来表现自己的创作思想,从而寄托生活、理想、愿望和追求。由于现实生活与民间传统的因素大量进入了农民画的画面,因而琳琅满目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形象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充盈的生活气息与丰富的生命活力。农民画以是用这样一种具有象征意味的琳琅满目的艺术造型来引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从而把人带入农民画独特的意境。这种造型方法与传统国画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造型方法完全是异趣的。

旋转(潘丽跃)

 其次、艺术风格的稚拙之美。农民画的创作语汇的率真,艺术风格的质朴,具有一种的稚拙的美感。农民画家与专业画家不同,他们的心灵质朴纯真,人格朴实无华,当他们把自己的情感与意趣投射到的画幅的意象上时,心灵意趣与形式意象获得了一种奇妙的统一、本源文化与现实生活也都在画幅中得到生动的体现。家乡山水、田园风光,鸡鸭鹅狗、日常人事,被他们表现得朴素、粗犷、纯真、刚健、清新、自然、质朴,充满了稚拙的美。在艺术上,农民画的构画充满夸张变形,线纹粗犷,色彩浓烈、光影自由、视角多点,在不求似中求似,从而常超越人们的视角,超越人们的想象,具有一种大巧若拙、反璞归真的随意性。农民画的稚拙之美还体现在它的大众化的审美品格上,它不豪华、不深奥、不晦涩、不做作,浅显、平易、单纯、朴素,其中还成功地融入了许多为人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的原素,因而非常符合农民们的审美习惯与审美需求。有人这样评论博里农民画,说在这些农民画中,甚至能感受到远古岩画与汉代画像的质朴、天真和雅趣,感受到刺绣、剪纸的色泽与韵味。这些都增添了农民画艺术风格的稚拙之美。

红高粱(潘宇)

 还有,艺术意境的时代之美。农民画本来是从传统民间艺术中继承发展过来的,民间传统绘画原本就有表现欢乐喜庆的的艺术特色,农民画作为现代民间艺术,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它把传统表现欢乐喜庆的艺术特色与表现现代社会主义农村的新生活有机地统一来了,因而农民画的意境充满了现代生活的气息,充满了时代之美。农民画家本来就生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们喜欢用自己心去感受着现实生活的可喜变化,无拘无束地表达着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从而展示他们艺术创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他们的绘画中,既生动地表现着发展着的现实生活,也生动地表现着他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喜悦与向往,因而农民画创造出了许多充满了时代之美艺术意境,这些充满时代之美的农民画,可以说是农民画家唱给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生活的赞歌。

 潘宇曾这样谈自己的创作经验与生活感想。“我是博里农民画群体中的一员。在许多年的艺术创作实践中,我对画好农民画有一些感悟,或者说是创作经验,这可以用这几句话来概括:‘立足乡土、学习民间、广为借鉴、顺其自然、更新观念。’”。.所谓“立足乡土”,在他看来,就是要保持地方乡土特色,他把这认为是农民画之所以是农民画的主要标志……

 博里镇是著名的农民画之乡。这里的农民既从事劳动生产,也从事艺术创造,他们的艺术是一种农民自己的艺术,是一种新型的民间艺术,一种充满乡土气息的生活艺术。潘宇曾在文章中谈到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都是劳动者,又是艺术家的思想。这或许也正是我们的农民画艺术家们自己的内心追求。我想,随着博里镇的更加富裕,博里的农民画,这朵飘散着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之花,一定会开得更加鲜艳。

三、悠悠乡愁

 民间工艺.可以说是真正的草根艺术,它是源于普通人民的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的艺术。如陶盆、草编这些可以说是最早的民间艺术工艺制品,在原始时代就产生了。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民间工艺也不断随之发展,实用性与艺术性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如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紫砂壳,还成为了品牌,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我们也应看到,随着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出现,特别是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民间艺术賴以存在的土壤失去了,许多民间工艺生存的状态堪忧,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人们加以保护。

  民间工艺,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飘散着乡愁,可以说是它独特的魅力之一。

秧歌(剪纸)

 金湖是淮安市的一个县,就像它的名字所显示的那样,这是一个美丽的水乡。长期以来,这里的农民以裁种水稻为生,金湖秧歌就是秧田里飞出的歌。金湖秧歌现在哪里呢?就在金湖也间艺人陆功勋的剪纸中。陆功勋的剪纸《金湖秧歌》,充满了水乡的气息,生活气息!中国有剪纸的地方很多,陆功勋的剪纸,是金湖的剪纸,水乡的剪纸。他的剪纸作品,充满了水乡人民生活的情趣,活泼、开朗、幽默、风趣……别具风格。

马牛(布艺)

 布艺是以往最常见的一种民间工艺。你看这些老虎鞋,虎虎生威,实用而美。虎是百兽之王,老虎鞋穿在孩子脚上,意寓着孩子将虎虎生风,前程无量……这些布艺是淮阴区民间艺术家漆素敏的作品。过去布艺是中国民间最常见的一种生活艺术,而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漆素敏还坚持着,为我们守护着以往的民间文化,为我们保留着远逝的乡愁。

鸭(蛋雕)

 淮安是飘在水上的土地。有水就有鸭,当年鸭子处处有。鸭蛋不但能食用,蛋壳还被人们做成艺术品。人们以鸭蛋壳为基本材料,在这些蛋壳上精心地雕出各种别致的形象与景致,这就是蛋雕。民间艺术家吴小琦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但传统蛋雕技艺精到,而且还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如她把景泰蓝的相关技术引入蛋雕,这就使得传统蛋雕艺术出现了新的风貌,变得更为精致,更为多彩,也更美了。吴小琦的蛋雕曾在国外展中销售过,并曾获得过省民间工艺最高奖迎春奖。其艺术形象富有一种装饰的趣味……

 除了以上所提,我们淮安市的民间工艺术,还有草编、线编、绒鸟、中国结……这些当年劳动人民的生活艺术,也就是现今所谓的民间艺术,它们是能唤起人们乡愁的艺术。这些民间艺术现在大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着。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文化的多样性,就是在为我们现代人留住那远逝的乡愁……

(淮阴师院 胡健教授)